应对信息爆炸的原则
我所接受的一切信息,构成了我的思维方式的基础。
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让可以接入网络的信息越来越多。
在面对这些信息的时候,我总是非常焦虑 —— 觉得每条信息都值得了解,不了解的话就会和世界脱轨,脱轨就意味着落后。可是,各类文章、新闻、图片、音乐、电影……根本就不可能看完,于是我就陷入了长久的焦虑中。
为了让自己远离焦虑,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些基本原则。
信息的分类
在我的原则中,信息被分为三类:「杂讯」、「资料」、「影音」。
杂讯
杂讯包括新闻、社交媒体、论坛等渠道中的信息。
先说说新闻。今天的新闻与从前已经大不相同:
- 新闻的质量下滑严重。现在有人可以在一天之内写 12 篇报道,一年就是 3000 篇。这么快的产出速度,几乎不可能在主题上有深入的见解1。
- 新闻企图给读者洗脑。不再强调全面性、客观性,而是充满了片面的、主观的看法。
- 新闻可能是虚假的。
这些没有深入见解,却带有主观看法的新闻,不值一读。
再说说社交媒体服务。国内的主流的社交媒体有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:
- 新浪微博是娱乐圈花边消息、互联网争论的集散地,而且存在严格的内容审查。
- 微信朋友圈里多是亲人、朋友、同事无关紧要的日常。
- 其他社交媒体也是大同小异。
另外:
- 社交媒体不能反映真实世界,大部分信息都是被精心挑选与策划过的,它们存在的目的是提升用户的参与度,最大化运营者的广告收入。
- 社交媒体中的推送算法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茧房。信息茧房促使逻辑形式化,思维简单化,认知标签化,理论特殊化,导致人愈加封闭、自我、无知、偏执、傲慢、群氓2。
这些信息极度娱乐化、碎片化,甚至有害,而且大多与我的生活相关性不大,不值一读。
最后再说说论坛。如今,论坛的氛围变得很糟糕,不再是互联网初期那种和谐的状态。另外,论坛中多是以解决个人问题为前提的发帖,但这些问题,对当下的自己帮助并不大。如果我遇到类似的问题,也完全可以通过站内搜索或是搜索引擎搜索到。
这些当前对我帮助不大的信息,不值一读。
我主观的认为,这些杂讯对我的生活并不重要,它们不会帮我理解世界,也不会帮我做出更好的决定。它们只是在满足我的欲望、消耗我的注意力,对我而言,完全不读是更好的做法。
资料
在我的原则中,资料的狭义解释是「世界的客观事实」,比如:长城的长度、太平洋的深度、世界人口数量、XX 软件使用指南、创办公司的方式等等。
这类信息虽然有用,但不用记忆。在搜索引擎足够好用的今天,这类信息完全可以在用到的时候搜索。
但这不代表什么都不会做。我会为这些资料建立文本形式的索引,并且尽量相互关联这些资料,使这个索引能够成为我的第二大脑。
如果在搜索引擎不可用的时候呢?个人觉得,当今人类世界已经发展到几乎不可能退步的阶段。如果搜索引擎真的不可用了,那么人类世界一定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,能不能活下来都不好说,所以就先不管这些了。
影音
像所有的信息一样,电影、音乐同样泛滥。
我不想每年都当那些烂电影的小白鼠,给它们贡献票房,所以会在当年看去年的豆瓣年度榜单,从其中挑几部高分电影来看。
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音乐库,看新歌热榜这件事情已经和自己不相干了。
就这样止步不前了吗?
可以看到,在应对信息时,我用了比较被动的做法。
不过,我还是会主动获取一些精心挑选的杂讯,比如:
- 喷嚏图卦:国内国际要闻聚合(阅读时需要摒弃那些偏左或偏右的观点)
- ……
对于这些杂讯的提供者,还要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3:
- 理解作者和消息来源者的个人动机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话题?提供消息的人如何受益?
- 理解媒体传播者(社交媒体、新闻机构)的动机。它们为什么要把这篇内容放在我面前?他们如何从发布的这些内容中获益?
这些杂讯不只是随便看看,而是要带有思考地看,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,思考事件的影响。培养对全局的理解力和掌控力,而不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,因为事件的时效很快就会过去。
另外,我还会主动获取一些自己看重的信息,比如:
- 与工作领域相关的系统性书籍。
- 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主要资讯。
- ……
使用 RSS 订阅杂讯,减少在获取时所花费的时间。
从书中获取价值观和方法论,并内化到自我中去,让它们指引我和世界更好地相处。
这些全局的理解力与掌握力、价值观、方法论,我把它们视为我的智慧。
最后
我再也不用追赶这一切了,一身轻松。